2025-08-26 16:39:51
小编
溶解氧指的是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(O₂),通常简称为DO。
来源:水中溶解氧主要来自大气中的氧气融入水体,以及水生植物(如藻类、水草)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。
消耗:水中的氧气会被水生生物(鱼类、昆虫、微生物等)的呼吸作用所消耗,也会被用于分解水中的有机物(如粪便、落叶、污染物等)。
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和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,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。
水中溶解氧一般为多少?
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不是固定值,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动态变化。其单位通常是毫克/升(mg/L)或ppm。
1、一般范围
在标准大气压和温度下,清洁淡水中的溶解氧饱和度通常在5-14mg/L之间。但具体数值差异很大:
优良水质:通常认为溶解氧浓度大于6.5-8mg/L时,非常适合大多数水生生物生存,水质良好。
轻度污染:浓度在4-6mg/L时,鱼类尚可存活,但可能感到压力。
严重污染:浓度低于2-3mg/L时,鱼类会窒息死亡,水体开始发臭,厌氧菌大量繁殖,水质恶化。
2、影响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因素
水温:这是最重要的因素。氧气的溶解度与水温成反比。水温越高,溶解氧含量越低;水温越低,溶解氧含量越高。
例如:在20°C时,饱和溶解氧约为9.1mg/L;而在30°C时,会降至约7.6mg/L。
大气压力:压力越高,氧气溶解度越大。这也是高海拔地区(如高原湖泊)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低于平原地区的原因。
盐度:盐度越高,氧气的溶解度越低。海水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低于淡水。
水体流动和曝气:流动的水体(如河流、瀑布)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,更容易溶入氧气,因此溶解氧通常较高。静止的水体(如湖泊、池塘)则较低。
光合作用:白天,水生植物和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会产生大量氧气,因此溶解氧在下午时段通常达到峰值;夜晚,光合作用停止,呼吸作用持续消耗氧气,导致黎明前的溶解氧降至最低点。
有机污染物:水中过多的有机物(如生活污水、农业径流)会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,这些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时会剧烈消耗氧气,导致溶解氧急剧下降,甚至造成缺氧状态。
以上就是今天的相关内容了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。
上期内容:BOD5的测定方法